蔡冠深认为,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,沪港两地产业和企业可从四个方面加强联动,开拓新商机。第一,香港充分发挥国际金融中心和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功能,运用法律、税务等专业服务经验和资源,为上海企业出海提供专业服务。第二,香港和上海都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,两地金融机构可加强合作。第三,上海在先进制造业、科技创新与应用、产业链配套等方面具有强大实力;香港拥有世界一流的研发能力和创科基础设施,双方可优势互补。第四,香港和上海都是海外投资者进入内地市场的重要窗口。沪港可以进一步做好机制对接,推进长三角经济带与粤港澳大湾区深化合作,共同探索与东盟、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》(RCEP)以及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的市场发展商机。
2025年开年伊始,上海基础研究成果井喷。仅仅前二十几天,就有5篇上海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发表于《细胞》和《自然》。把时间拉长到今年一季度,上海科学家在《科学》《自然》《细胞》三大顶刊上发表论文合计45篇,占全国总数的29.2%,创下历史新高。
在新站分局全力推进档案数字化进程中,刘冠亚与团队成员并肩作战、攻坚克难。新站公安分局率先实现档案数字化全覆盖与信息资源共享,达成档案数据“全网联动、就近查阅、就地出证”。如今,每年便捷百姓线上档案信息交互检索调取达1.5万余次,为服务民生、社会治理、打击违法犯罪等一线警务工作提供坚实后盾。
上述两起事件,引起了一些企业人士的担忧。这些担忧包括是否存在全国性查税,不少企业担忧如果倒查多年需要补税,这对于经营困难的当下无疑是“雪上加霜”。
此外,沪港两地机构和企业签署多个合作协议。其中,“未来智能科技(香港)孵化器”项目,聚焦“具身智能+”领域,通过搭建全链条平台,强化人才培养,推动科技成果双向转化;“低空经济高楼灭火示范框架合作”项目,针对城市高楼消防难题,通过沪港低空经济技术与运营经验互补,探索低空应急救援新模式;“沪港汇智孵化器”项目,围绕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、低空经济及ESG(环境、社会和公司治理)领域的科创项目孵化,依托两地高校及产业资源,加速技术成果转化;“沪港人工智能产业基金”项目,整合港科大技术与资本资源,共同培育高质量项目、推进产业化进程;“聚焦人工智能技术落地与沪港ESG学院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”项目,依托香港产学研平台,促进沪港技术跨境转化,强化科创协同与可持续发展能力,助力新质生产力建设。
“3”分别为:算力攻坚舰队,由摩尔线程、谦合益邦等六家企业组成,既涵盖当前主流的GPU算力方案,又布局近存计算、存算一体等前沿技术;模型中枢舰队,由科大讯飞、联汇科技等四家企业组成,聚焦垂直领域大模型研发;场景赋能舰队,由亚信科技、华宇软件、西井科技等11家企业组成,锚定智能制造、智慧能源、人形机器人应用等九大场景,加速 AI技术的商业化落地。“N”则象征着AI技术赋能千行百业的无限可能。
作为8万吨模锻压力机首位操作手,叶林伟及其团队攻克多项关键核心技术,研制出航空高端模锻件。在他看来,劳模精神就是不断超越自我、自我提升。“不断创新突破,最后锻造出具有国际水平的航空模锻件,也是在服务我们制造强国、装备强国、科技强国的伟大进程当中,展现出来的一项项重大技术装备研究成果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