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项目负责人介绍,“苏海1号”可实现15个养殖舱24小时不间断地换水,保证了水质是新鲜的外海水;兼具网捕和泵吸等成鱼起捕方式,可实现鱼苗计量入舱、成鱼转舱、按重分级、活鱼转运等作业需求;船上配置大型智能加工车间可实现渔货的冰鲜、冷藏两种自动化作业,最快24小时内将新鲜海产品送达中国内地主要消费市场。此外,“苏海1号”还可实现水、氧、料、光、污五要素智能集控与管理,保障鱼苗在船上健康茁壮生长。预计今年底“苏海1号”投入运营,满载养殖时年产量为8000吨,可大大降低中国内地海鲜消费市场对冰鲜三文鱼的进口依赖。
近年来,鸡西市聚焦打造百亿级生物医药制造基地,凭借富集的“寒地龙药”资源与完备的医药产业基础,将发展刺五加产业作为生物医药领域的核心抓手,构建起从种植、研发到加工、销售的全产业链生态圈。目前,鸡西市已培育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20余家,规上医药企业9家,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、黑龙江省首家中药领域院士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16家,组建省级北药联盟、省级刺五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个,转化重大科技成果15项,“刺五加系列产品基础及临床研究”等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,达到国内行业领先水平。(完)
赛事现场,举行了台山华侨排球文化之旅排球赛事。据了解,台山素有“第一侨乡”“排球之乡”的美称,是目前世界九人排球运动开展最好的地区之一,也是在中国排球运动史上贡献最大的地区之一,被称誉“中国排球半台山”。在华侨的推动下,排球自1914年传入台山,九人排球在台山传承超过百年历史。(完)
春节假期,洛阳博物馆推出夜游新尝试。讲解员换下白天的工装,穿襦裙、着披风,将文物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。试运营场场爆满,给了馆方进一步探索的信心。
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博物馆内设中国教育馆、妇女文化馆、书画艺术馆、历史文化馆四个展厅,展藏近万件,集教育、研究、收藏、保护和展示功能于一体,在发挥育人功能、展示学校文化底蕴和品位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。
坚持因地制宜、科学抗旱,河库灌区及时开闸放水,增加流量,采取疏通渠道、维修涵闸等措施,做到远送多浇、有水可浇;引黄灌区根据抗旱需水情况,及时开闸放水,争取多引黄河水;平原灌区发挥机电井作用,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机井通电,并组织投入各类排灌机械179.4万台,努力增加抗旱播种面积。丘陵岗区利用坑、塘、堰、坝等小型水利工程组织抗旱播种。夏播以来,全省累计抗旱浇水7977.3万亩次,播种进度与常年相当。
展览现场,一幅幅作品吸引观众驻足欣赏。西藏自治区图书馆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,继续搭建更多展示平台,挖掘残疾人艺术潜能,助力他们实现人生价值。(完)